表2 资源建设模板(二)——微课程脚本模板
字数: 1997 (1000-2000)
课程名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课程负责人姓名 | 丁焕 | 课程负责人电话 | 18286193905 | ||||
微课程名称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一) | ||||||
脚本撰写人姓名 | 丁焕 | 脚本撰写人电话 | 18286193905 | ||||
所属模块/单元 |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
课程结构 (以下仅供参考,根据课程特点确定) |
| 对应PPT及序号 (如PPT1、PPT2等,拟插入微课视频的图片务请插入PPT) | 备注 (标注拟插入视频或动画的编号,单独提供给编导) | ||||
开场白 |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课堂,本次课我们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的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成功的经验升为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这节课一起学习前两个阶段。 | PPT1 |
| ||||
知识点/技能点讲解 | 第一是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4人帮胜利,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各方面的后遗症还是很严重的,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数据中摆脱出来,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处理,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旗帜鲜明的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 PPT2 |
| ||||
|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7年,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发表文章或讲话,呼吁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上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向全国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等报纸全文转载。这篇文章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的启动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于改变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PPT3、4 |
| ||||
| 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 PPT5、6 |
| ||||
| 第二是理论形成的阶段。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 PPT7 |
| ||||
| 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 PPT8、9 |
| ||||
课程小结 |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坚持丰富和发展的思路,它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 | PPT10 |
| ||||
思考题 |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PPT11 |
| ||||